【百廿薪火】父亲与二中的情缘|给二中的一百二十封情书(第三十四弹)
团学 二中说 2019-10-13
图片
父亲与二中的情缘
给二中的一百二十封情书
(第三十四弹)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袁箴华先生的儿女:
袁晓颖
(七二届)
袁蕙婷
(七六届)
图片
一家人的二中情缘
图片
图片
我们的父亲袁箴华,从国立浙大附中到杭州第二中学,做了将近三十年的音乐老师。我们兄妹二人、媳妇和孙子均毕业于杭州二中,所以我们一家有三代人的二中情缘。
在书写杭州第二中学校园美丽篇章的大合唱中,我们三代人只是一组小小的音符。但是,杭州二中却把命名一座音乐厅的殊荣给了我们的父亲,一个平凡的音乐老师。
记得是在2004年5月13日,学校举行了杭州二中2004年“世纪风”艺术节开幕式暨“箴华音乐厅”命名仪式。浙江歌舞团和交响乐团在崭新的音乐厅为杭州二中全体师生献上一台精彩的交响乐音乐会。当日,叶翠微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学生代表还向我们兄妹二人献了花。此情此景,至今仍令我们难以忘怀!
图片
图片
父亲的经历
图片
图片
1915年,父亲出生于山东历城。因家境贫困,父亲自小以帮俑、卖粥补贴生计。由于在断断续续的小学求学期间,父亲即已爱好音乐和戏剧,后得以在1934年考入山东省立剧院音乐系。七七事变后,在1937年11月,父亲随剧院流亡,先后在开封、汉口、长沙、湘潭、重庆、成都等地参加演出。1939年山东省立剧院改为国立实验剧院,父亲乃毕业留校任教。
1942年10月,在兵荒马乱的流亡途中,父亲受聘到贵州湄潭的国立浙大附中任音乐老师。由于竺可桢校长十分重视浙大及附中的音乐教学,教育氛围良好,得有机会使父亲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艺术才能。他能拉一手好二胡,奏一手好钢琴,吹一口好洞箫,唱得一派好京剧,谱得一手好曲子……他在任教全校各年级音乐课的同时,还积极组织课外社团活动,并积极参与浙大歌咏队的伴奏、演出活动。他的音乐课让当时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学生们大开眼界:原来唱歌有这么多讲究,而音乐也不只是唱歌。他教唱歌、讲乐理、还讲音乐家的故事,让学生认识贝多芬、莫扎特、冼星海、黄自……他辅导学生学习器乐,组织音乐会。他常指导学生唱进步歌曲,激励士气,增强抗战必胜信念。每于音乐会中,父亲或演奏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病中吟》,或演奏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其技艺娴熟,感人至深,“面对破碎山河,不免令人起故国乔木之思”(周本湘语)。
图片
图片
图片
1943年7月,在点着油灯学习的艰苦条件下,附中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统考,全部考入大学,名列全国各中学之冠,引起了震动。当时在附中兼课的浙大学生周本湘欣然填得“江城子”一词,为国立浙大附中第一届毕业生作毕业歌,父亲为之谱曲:“……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到湄江。”这歌声久久回荡在学子心中,可谓教泽所被,深远久长。
1944年7月,日寇从湖南入侵广西、贵州,形势紧急。地处贵州湄潭的附中,父亲以音乐教育孕育了学生中浓郁的革命氛围,如《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热血歌》、《嘉陵江上》、《救亡进行曲》、《毕业歌》、《松花江上》等抗战歌曲,成为校园里的主旋律,激励着同学们投笔从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本歌曲集的故事
图片
图片
父亲秉性刚正坦率、朴实无华、感情丰富、勤奋而恬淡。他不擅辞令,却以音乐为第二语言,在附中任教期间,焕发了旺盛的创作激情,两年中共写出歌曲百余首。他的创作深受老一辈作曲家黄自的影响和启发,作品严谨,内涵丰富,其中有不少佳作。他常借中国古典诗词,因词谱曲,抒发情怀,格调自然高雅,十分受学生欢迎。
1945年1月,竺可桢校长为父亲的创作歌曲集《抒情歌曲忆秦娥》欣然题字,并准备到贵阳出版。书局答复:“你写歌很好,但我们无条件出刊,……况且目前也不需要出版此类书刊。”年轻的赤子之心,蒙上了无奈和遗憾的阴影。
抗战胜利后,父亲随学校复员返杭。1948年前后,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引导下,他秘密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浙大的学生运动。
在私立蕙兰中学与国立浙大附中合并成立杭州第二中学后,父亲继续在校任教音乐。
在任教湄潭国立浙大附中时,父亲与学生们一起,度过了艰难岁月。他用歌声鼓舞学生热爱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斗志,以自己的音乐才能得到了学生们的尊重和爱戴。在杭州二中任教期间,父亲同样得到学生们的无限尊敬和爱戴。1951年,因其突出的音乐教学素养,父亲被聘任为杭州市音乐教研大组组长;1959年,又当选为杭州市音乐家协会执行委员。
然而生活中的父亲,笨拙到不会作饭,捅个煤饼炉子也总是歇火。只有母亲买来豆芽,让父亲帮着摘豆芽时,他会仔仔细细摘得清清爽爽。母亲表扬说,“他就会摘豆芽,就跟摆弄五线谱一样。”引来家里人一阵欢笑。
父亲虽然不善自己的家务,但对学生的家事却总是念念有辞。常听他唠叨竺家的两兄弟如何如何,郦家的四姐妹怎样怎样。他常常翻看家中的老相册,端详着许多的学生照片,回忆往事。然后一个又一个名字报来,如数家珍。同时,想到在抗战时期未能出版,在“文革”时期又损失殆尽的那100多首创作歌曲旧作,父亲又总是无奈地为那些已经破碎的心血结晶而遗憾不已 !
1990年,为弥补恩师的遗憾,由竺可桢之子竺安发起,前浙大附中43级~51级众多校友,终于凭记忆复原了父亲在“文革”中丧失的旧作,出资编印了《袁箴华先生创作歌曲集》。竺安教授在美国耶鲁大学谈到编印此书的“缘起”时说:“老年人易忘近事而难忘旧事,尤难忘韶华年代的经历,这是生理学规律。不少附中校友都会在就读四十余年之后于无意中哼出袁老师创作的歌曲,虽说这是自然规律使然,但亦足证袁师创作的歌曲艺术水平高,才能这样深入人心,经久不忘。……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后生倘不能将其歌曲辑之成册,存之历史,真会有犯罪之感……”此书由诗人周本湘教授为之作序,并由父亲的学生严颐校友创作了袁箴华先生石膏塑像印在扉页,足见当年师友之情刻骨铭心也!
当父亲晚年卧病时,四十年代的学生竺安、赵德煌、王文敦、严颐、舒昌荣、杜冶航、钱燕……带着鲜花来到父亲床前,喃喃低语自报名字时,父亲微微点头,笑容极是满足快慰,大家看到是父亲满满的幸福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永恒的二中精神
图片
图片
音乐之声常在,二中精神永恒。
立志 、努力 、为公。作为二中校友,今天,我们有理由告诫儿孙们热爱前辈、热爱老师、热爱母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儿孙们也在勤奋读书努力工作,在不同岗位上获得了优秀教师、岗位标兵等荣誉。今天,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向母校说一句心里话,愿意在平凡的生活中,像父亲那样,做好平常事,把自己微小的音符汇集在母校的大合唱里跳跃、欢乐,祝福母校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