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爸爸妈妈的天堂家园
  查看图片
胡健
1918 ~ 2002
  马承烈
1914 ~ 2006
 
到访:63454  墓地祭奠:13   留言:400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红色山东行—难忘之旅
騑騑  2011/11/23 12:48:00  浏览:1188

爸爸,我和小姐姐在11.9号~~11.18号去了山东,重走了您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我把此行程记录下来。此篇,献给您,我亲爱的爸爸!

1945年父亲所在的浙东纵队奉中央命令离开浙东解放区全军北上。1945年11月,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编入新四军第一纵队,正式番号是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三旅(后改为师)。在山东,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先后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突围、渡江等重大战役。于是,有了六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四十二名新四军后代重走父辈浴血奋战之路,凭吊烈士英灵,寻找父辈足迹,体验红色文化,感受老区新貌之行。

十天山东行程,让我有五个难忘。难忘长眠在那片土地上的英烈;难忘淳朴的沂蒙人民;难忘同行的兄弟姐妹情;难忘醇香的大葱煎饼;难忘今日山东繁荣。

我们此次行程将近3000公里,祭扫了枣庄、曲阜、兖州、泰安、济南、莱芜、蒙阴、沂水、临沂、苍山等地的烈士陵园。看到无数的英烈们为了建设新中国而长眠在此,看到林立成片的无名烈士纪念碑,至今这些烈士他们不知魂归何处。

在无名烈士墓前,我泪如雨下,在那一刻我深深地理解了父亲蒙冤长达三十年为什么依然信仰坚定意志坚强。父亲曾说过好几次: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友们,我还活着,足够了。如今,父亲在天堂和他们相聚了,他们又可以再诉战友同志情了。

我们来到了泰山万仙楼北118米处,这里是新四军一纵三师司令员何克希为他的部下立下的碑志。父亲很多战友的忠骨就永远埋在了这里。同行的何克希司令的女儿小军说:爸爸说过,我带出来的人,带不回去了,可是我不能忘记他们,我要永远记住他们!要在碑文上刻下这些烈士的名字。何司令在碑文中说:对人民应尽其全忠全孝,以全心全意服务人民,而烈士忠魂正宜不朽。有这样的将领,怎么会没有冲锋陷阵的士兵呢?

我们在纪念碑前唱起了《新四军军歌》,雄壮的歌声在泰山上回响。我们满怀崇敬的心情,双眼含泪肃默的凭吊了英烈们,捎去了家乡人民对他们深切怀念,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他们!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浙江省第一支团队去凭吊长眠在山东的浙东纵队的英烈。

我们参观了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村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常山村三面环山,依山而建的石屋鳞次栉比。这里的村民早已被搬迁,原汁原味仍保留着上个世纪初的古朴风貌,深深浅浅的灰色记录了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一条条崎岖蜿蜒的石板巷顺山而上,幽深曲折。我们去时正好有两部电视剧在这里拍摄,在墙根晒着太阳的大爷大娘三十元一天的价格做着群众演员。临沂大学的学生们穿着日本兵服装嘻嘻哈哈的在等待拍摄。能从大爷大娘的脸上依稀看出他们所经历沧桑。

在长达十二年的革命战争中,当时的根据地人口共420万,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将士献出了生命。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多支前民工牺牲了连烈士都算不上,有些负伤的战士依然回到村里务农,没有任何待遇。中国革命的胜利有沂蒙人民的很大贡献。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不能忘记山东人民!在那里我们听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看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场面。给人强烈的审美震撼。

在一个山村,我们路遇一个背着柴禾的老大娘,一听说我们是新四军的后代紧紧的握住我们的手,告诉我们他去世的男人曾经是陈毅元帅部队的战士。队员中有人拿出几百钱塞在她衣兜里,她眼泪刹那涌出,紧紧抓住我们的手不放,口里不停的说我不能要你们的钱。最后她抓住了导游的手,要导游交还我们给她的钱,导游对她说,那是他们的一片心意,大娘哭出了声,一定要导游带一袋子地瓜给我们。走进这些村民,看到他们依然不富裕的生活,心情沉重而难受。我知道,我们这些队员并不是用金钱亵渎他们淳朴的感情,只是质朴的想帮助他们哪怕是一点,一点。

还有一件非常感人的事情。

最后一天县领导请我们观看当地的地方戏柳琴戏《沂蒙情》。剧情很感人,坐在我边上的文化局长一个山东大汉不停地在抹泪,前两排是我们的队员,我身后就是当地的居民,哭的稀里哗啦只闻满场抽泣。演出结束后我们为了表达感谢他们对我们的招待,队员王丽华素面朝天上台放歌一曲《父老乡亲》,全场无人退场,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声情并茂的歌声台上台下无不为之动容泪眼婆娑场面非常感人。我们从红色沂蒙精神中看到了折射的朴民光辉。

一行四十二人,大部分队员的父亲都是华野一纵三师的。不管是司令员的女儿还是普通干部的儿子,十天的朝夕相处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兄弟姐妹之情。大巴车里,我们一路红歌一路行,新四军军歌一路伴随着我们北上南下。

我们的队员中也有几个出生在山东,是穿过战火的马背上的摇篮中度过了孩提,但大部分人都是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可是一到山东,人人都能吃煎饼裹大葱。每次团餐,大家都说:很好吃类!在山东十天,我几乎要忘记了米饭的味道。(餐桌上有米饭,但是我们都不吃),在山东我第一次吃煎饼,第一次生吃大葱,第一次生吃芹菜,第一次生吃蒜苗,一句话,山东菜味道好极了。

父亲生前很喜欢吃面食和大蒜,那时候我们都不爱吃,奇怪爸爸一个南方人怎么会爱吃这些北方食物。当时记得爸爸说,是北撤的时候在山东养成的喜好。如今我北上回来,基因里有了父亲这一喜好,我也爱上了面食,爱上了煎饼和大葱。那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对山东人民的一种情感。

我们途径山东的几个区市,无不感受她的繁荣。临沂,一个繁华的都市矗立在大家眼前,让大家惊讶,如今的山东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更多的希望这些变化发生在老区百姓家。山东宽敞平整的车道给大家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路建设正慢慢地渗透到一个个山区,相信未来的山区人民一定会富裕起来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此次山东行必将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段深刻记忆,也是祭奠我们父母告慰我们父母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1条)
  • 鲁建:我们新四军浙东纵队后代与父辈们一起回顾那北撤后的岁岁月月,寻访父辈们的足迹,体会父辈们的艰辛,分享父辈们的胜利,弘扬父辈们的光荣传统!
    新四军 发表于2011/12/24 16:47:55
 
 
登录|注册
纪念馆链接:
分享按钮
纪念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