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地下党员领导的抗战岁月
新四军 2011/12/1 11:25:00 浏览:1903
一位地下党员领导的抗战岁月
www.qnsb.com 2005-8-26 11:0:58 青年时报网
人物简介
张子敬
(1910—1989.12),化名陈景明,天台县人。1931年,在上海参加左联。1932年,回家乡参加青年救国会活动。1933年3月,参加革命活动,组织学社,创办宣传马列主义的《浅水》半月刊,因而遭国民党当局逮捕。出狱后,参与创建“天台民众救国团”,进行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张子敬奉命北上,任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四分区社教服务团副团长、中共联抗特委组织部长、中共兴(台)东(台)泰(州)地委宣传部长。1943年,调回浙江。4月,任中共路西县特派员。12月,调任中共诸暨中心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45年2月,任中共路工委书记、金萧支队路西办事处主任兼县自卫大队政委。5月,改任路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兼县大队政委。为领导诸暨抗日武装斗争、开辟和创建路西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5年9月,张子敬奉命北撤,任金萧地区干部团第三大队大队长。到苏北后,任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三旅民运科长、团政治处副主任、先遣支队教导员等职,参加了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1949年5月,随军南下,历任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政治处主任,中共台州地委民运部长,台州行政公署副专员、党组副书记、代专员,浙江大学农科院党组书记,杭州丰华造纸厂党委书记兼军代表,浙江省劳动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等职。1958年10月,调水电部十二工程局,先后参加新安江、富春江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工作。1989年12月逝世。
退休后,张子敬开始写回忆录(本版图片为时报记者陈琦根据有关资料翻拍)
解放后,张子敬与家人的合影,中间为张鲁蒙
8月20日下午,浙江展览馆。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展厅里,58岁的张鲁蒙正陪着母亲一张一张仔细地看着,这里有他父亲的照片。在这里,他可以看到父亲当年抗战的影子。
张鲁蒙的父亲是张子敬同志。说起张子敬,在台州,参加过抗战的老一辈无人不知。
张鲁蒙从小就喜欢听父亲讲他的革命故事。在张鲁蒙的眼中,父亲是个儒雅可亲的人。虽然已去世多年,但每逢过年过节,张家兄妹都会聚在一起,唱父亲生前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我有个山歌大家来唱,天下事情荒唐,有钱人家吃得白白胖胖还要吃补药,没钱人家生起病来只好见阎王……”
组建天台志愿兵团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全国抗日情绪日益高涨。
此时,从国民党监狱出来不久的张子敬回到天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运动。随着“七·七”卢沟桥和“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的爆发,张子敬和几位同志一起组织了天台县抗日民众救国团。
1939年夏天,日军攻入浙江。玉环、温岭相继失守。7月,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在省第一次党代会上发出号召:“全浙江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协助政府和军队,加紧动员民众参加军队作战,以武装保卫沿海……”
斯时,张子敬在天(台)宁(海)中心县委任宣传部长,进行抗日宣传。接到指示,张子敬立即与丁魁梅(刘英妻子)和齐德夫商量,向当时的天台县县长梁济康做工作。1939年8月下旬,梁在他们的影响下制订了详细的规划,商定征集兵员1290名,成立“天台志愿兵团”。
但群众的抗战热情超出了张子敬的预料,天台县掀起了志愿参军的热潮。
原定参军人数1290名,结果自愿报名参军的青壮年男子达1714名。军政部第三十二补训处最后挑选了1353人,经短训后补充到各个缺员的部队。
天台热血青年踊跃报名的盛况,当时的报纸也曾作连续报道。据记录,其中兄弟争服兵役、独子要求参军和书生投笔从戎的就有300多人,还有13名因伤退伍回乡的老兵重新参军。1939年的这股抗日救国热潮,使天台获得了“浙江省抗日模范县”的称号。
在后来的回忆中,张子敬记得,那是1939年10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志愿兵出征大会在霏霏秋雨中召开。每个志愿兵身上都有两样东西———一块绣有“英勇杀敌”的手帕和绣着“恭候凯旋”的钱袋。那是战士的母亲和妻子给他们一针一线绣的。
当年的10月22日凌晨,他们奔赴抗日前线。1353位天台男儿全部壮烈捐躯。
1941年,由于特务出卖,天台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张子敬身份暴露。他奉命北上,先后任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四分区社教服务团副团长、中共联抗特委组织部长、中共兴(台)东(台)泰(州)地委宣传部长。
改名换姓卖土布
1943年4月,张子敬受浙东区党委的派遣,从四明山到金(华)萧(山)路西地区工作任地下党特派员,开辟路西抗日根据地。
由于在家乡天台工作多年,政治面目早已暴露出来。张子敬的名字在国民党的黑名单中早已列上了,他就改名为陈景明,意为抗战前景光明。
出发前,在四明山,张子敬与会稽地委副书记马青一起开会讨论下一部部署。会后,张子敬和马青各挑组织上批给的一担土布,化装成卖布商人,以卖土布的小贩身份掩护,离开四明山向金、萧地区前进。一路上跋山涉水,穿越了一道道敌伪的哨卡都没发生意外,却遇上了“烧毛”兵(即抢掠行人财物的地方土匪),张子敬藏在夹衣内的组织活动费被抢劫一空,庆幸的是,后来再没有发生别的事情。经过两天的行程,张子敬胜利到达诸暨北乡根据地———大宣村,并在进步人士、一位教书先生家落下了脚。
为了不暴露身份,张子敬肩上背着几匹布,串村走户叫卖,还要尽量装得像些。但由于量布技术不熟练,差点露了马脚。那是在他卖了几天土布后,一名地下党员来告诉他,说他昨天在诸暨他家院子里卖布,走后,几名买布的妇女就在议论:“这卖布的不像生意人,连尺子都量不出来……”这下提醒了张子敬。他赶快把布处理掉,改卖红糖、碗碟之类。
之后,张子敬有时挑着红糖,有时挑着碗碟,顺着工作需要的路线,往返于诸暨、富阳、萧山、浦江等地,边做买卖,边收集情报和布置工作。这件事记录在张子敬保存下来的日记中,还有首打油诗为证:“肩挑红糖担,心怀革命业,党的任务在心头,翻山涉水闯鬼关。”(注:所谓“鬼关”就是敌人的步哨)
做地下工作,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送信并非易事。但张子敬有他的方法,他常把写在纸上极细小字的工作汇报和资料,卷进香烟的一头,另一头有烟丝的用火烧掉一截,像抽了一半的香烟,经过敌人封锁线时就噙在嘴上,拿出火柴做个要点火抽烟的样子,来麻痹敌人,每次都顺利地把东西送出去,从没有出过岔子。
有趣的是,直至后来他的身份公开后,当地老百姓才恍然大悟:“陈先生原来是共产党派来的!”如今,说起父亲的这段往事,张鲁蒙依旧如数家珍。
墨城湖之战
经过近9个月的努力,张子敬领导的路西党组织有了较大发展,为开辟路西抗日根据地创下了有利条件。路西根据地是浙东和浙西两大根据地的主要通道,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1943年12月,浙东区党委决定创立金萧路西两侧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扩大地方武装。这时,张子敬被调至诸北工作,任诸暨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
1943年底,金萧支队成立后,张子敬又担任金萧支部诸北办事处秘书。所谓诸北,是指金萧铁路以东,诸暨县城以北地区。形成了一块方圆二三十公里的诸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离敌人盘踞的县城仅十几里地。
1944年的一年时间里,日伪军前后三次规模较大偷袭、扫荡根据地。1944年1月23日,日寇进行偷袭,与张子敬带领的部队在山前战斗,敌人很快就被打退。张鲁蒙记得,这次战斗中,父亲活捉了日军士兵一名。
1944年4月上旬的一天,拂晓。枫桥日伪军又来偷袭。张子敬和战士们边阻击边撤退,没有出现任何损失。为避免正面作战,金萧支队暂时撤出诸北,向义乌方向流动。
但之后不久,金萧支队又返回诸北。当时,驻扎在枫桥的蔡廉伪军于5月27日倾巢出动,分五路向诸北中心区墨城湖进攻,开展了金萧地区前所未有的墨城湖大战。张子敬在回忆录中写道,蔡廉伪军有两个团的兵力,而金萧支队的一大队和一支独立大队仅百十多人,兵力极悬殊。战斗自清晨开始直到傍晚,敌人重重包围,组织了十多次的轮番冲锋,均被击退。敌人损失惨重,死亡100余人,一名副旅长,三名营长被击毙,仓皇逃回枫桥。
墨城湖战役的胜利,震惊了金萧全线的日伪军。
正当路西抗日革命根据地扩大之际,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7日,张子敬奉命北上。至此,路西抗日根据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张子敬也光荣地完成了他的任务。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时报记者 吕术艳
系统分类: 军事 个人分类: 默认 本文标签:抗战历史
- 暂无评论!
-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