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番风雨、几番周折、一路颠簸、一路歌。一家三口终于到达了第一次远征的目的地——丹丹的外公、外婆家。
可能是较长时间没见面了,丹丹刚一见到外公、外婆时,还显得挺文静、挺扭捏的。但是没过五分钟,孩子的天性就显露出来了,一会要让姥爷抱、一会要和舅舅玩、一会又拉着姥姥的手非要跟着上街去买菜,反正是让一家子人跟着她团团转。
丹丹在外公、外婆家的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的。每天早晨,丹丹的外公都起的很早,他是要赶早市给丹丹买回特别新鲜的蔬菜、鱼虾,然后就张罗着做出具有苏北地区风味的饭菜,看着丹丹在那兴奋的品尝着美味佳肴,老人也开心的笑了。丹丹的外婆则是经常带着丹丹到街上去,大街小巷的走走、看看,遇到公园、花园的都要让她进去疯玩一下;经过大小商场、店铺的也要让她进去转悠一下;看见好吃的嘛,还要赶紧买上让她尝一尝鲜。
丹丹可是开心啦,每天除了吃、喝、睡,就剩下玩啦。不过做父母的可不想这么惯着她,这么下去不成了娇生惯养的“小资产阶级”了吗(别见笑,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就是这样)。所以,家里的大人们,也是利用一切机会教育丹丹在玩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学习点知识、多懂得点道理。记得有一天,丹丹跟着母亲经过菜市场,看见了卖鳝鱼的商贩正在杀鳝鱼,这在当时的北方各地的菜市场可是少见的,她就蹲在那里看,觉得非常好奇,好久不肯离去。她在琢磨着“怎么鳝鱼长的和蛇差不多?”、“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捉到鳝鱼的呢?”、“鳝鱼非要这么杀着吃吗?”……。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一连几天她都嚷着要去菜市场。说实在的,这些问题,咱们一些普通的大人们有时也是一时回答不上来的,所以做父母的赶紧抓时间或向商贩们询问请教、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因此,丹丹随父母回趟老家,到图书馆里去看书、找资料也是经常的事,不过当时她还小,去图书馆主要是为了看小人书,后来慢慢长大懂事了,到是养成了喜欢去图书馆看书的好习惯。还有几次,丹丹的舅舅开车拉着一大家人回乡下的老家串亲戚,这可是丹丹大开眼界的好机会。她在那里,第一次到农民办的海产品养殖场参观、第一次近距离的观看了人们在船上如何撒网打渔、第一次亲手用小鱼、小虾喂小鸭子、第一次学会了如何摘桑叶喂蚕宝宝……。她还对苏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很感兴趣,一会是研究研究厨房里做饭的台灶是怎么排烟的、一会是探讨探讨卧室里四角都带雕刻立柱的蚊帐床,光乡下外面有的厕所没有门也要问上几遍为什么。这就是孩子、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对什么新鲜的东西都觉得新奇、好玩,都想亲自尝试一下、都想知道个为什么,在顽皮的玩耍中透露出求知的欲望,在求知的过程中又暴露出顽皮的天性。比如有一天,一大家子人到住家附近的公园去游玩。丹丹玩累了,也没那么精神了,爸爸妈妈说抱抱吧,但不知为什么她还不干。这时,她外公说:来,坐到姥爷的肩上来。说着,就把丹丹一举放到了自己的双肩上,丹丹顿时来了精神,象个指挥官似的,指着前方大声的喊着:“同志们,冲啊!”要知道,当时丹丹的外公也是60岁、身患疾病的老人啦,丹丹的父母真不知道该心疼老人的身体呢还是要责备孩子的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