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3 铁道兵文化
转 自:梅梓祥
这是中国最北端的铁路,直抵北极村漠河;是铁道兵驻守一地时间最长的地区,20年间,铁道兵在大兴安岭林区修筑铁路847.26公里;这是铁道兵进驻时百十户的小镇,到离开时成为一座十万人口的城市的地方——加格达奇;铁道兵历史上有3位著名英雄(杨连第、梁忠孟),其中张春玉诞生于这条铁路;铁道兵重大工程、事件,拍摄纪录片最多的铁路——3部纪录片:《挥师兴安岭》《向林海进军》《战斗在大兴安岭》;铁道兵历史上有3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战无名川》《钻天峰》,《玉树琼花》反映铁道兵修建森林铁路;相比较成昆铁路、襄渝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它是被铁道兵回访很少的铁路工程;它是唯一地方政府为铁道兵建立了纪念碑的地区——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它是铁道兵最受到人民热爱的地方,曾有一个铁道兵联谊组织重走嫩林铁路,所到之处,当地党政军和群众盛情款待,载歌载舞,气球、标语飘扬;它还是最神秘,富有诗意和童话色彩的土地……我预言,它会越来越得到铁道兵战友的关注;也许,铁道兵将来的“文学名著”,写的就是嫩林铁路。
他还是我发公众号篇目最多的铁路干线——嫩林铁路。
今天,发布由铁道兵家园网制作的《向林海进军》纪录片,新华社报道铁道兵修建嫩林铁路的电讯稿《嫩林线上处处春》。
纪录片《向林海进军》网址——
http://www.56.com/u39/v_OTkyODI1OTY.html
长按扫识别观看纪录片《向林海进军》——
嫩林线上处处春
嫩林铁路像一条巨龙蜿蜒伸延于大兴安岭林海之中。它给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带来勃勃生机,加速了边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乘上嫩林线的火车,穿过富饶的嫩江北部平原,在群山环抱的甘河畔,一座美丽的新城——加格达奇展现在面前: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人群熙熙攘攘,马路两旁矗立着高大的建筑;车站上,一列列满载圆木的火车整装待发,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加格达奇”是鄂伦春语,意思是“有獐子松的地方”。林业工人和铁道兵部队刚进来的时候,这里只有几间矮小简陋的房屋,作为护林防火的哨所和猎人休息的地方。如今,它拥有10万人口,是大兴安岭地区革命委员会所在地。在铁路沿线像加格达奇一样,数以百计的城镇随着铁路的修建,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当列车开上大兴安岭的主峰,凭窗远眺,只见浩瀚的林海一片葱茏,一辆辆拉着大树干的汽车,驶向铁路边的贮木场;一片红砖新房,把碧绿的山林点缀得更加美丽。这一座座新建的车站、城镇,都有一个动听的名字,例如翠岗、绣峰、碧州、劲松、新天、宏图……个个充满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
新林林业局,是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典型。这个林业局的14000名职工,经过十年艰苦奋战,建成了年产80万立方米木材的现代化企业。1967年以来,木材产量每年递增30%以上。今年4月初,这里连遭两场大雪,严重地影响了生产。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激发了职工的冲天干劲,他们冒着147。
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战胜雪灾,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全月生产任务,迎来了战斗的红五月。
大兴安岭林区革命和生产大发展的十年,使一些边疆古镇也焕发了青春。漠河,是一座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美丽的小城。这里交通闭塞,林业工人砍伐的木材,要先经黑龙江流送,再装船送到佳木斯铁路线上,要花整整一年的时间。嫩林铁路通车后,从这里两天两夜就能到达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嫩林铁路经过的嫩江上游平原和甘河、呼玛河、额木尔河两岸的冲积地带,日照时间长,水源充足,黑土层厚,是良好的农业区。但由于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是野兽出没、人迹罕至的地方。铁路通车后,这里相继建立了铁道兵农场和11个机械化农场。到去年年底,各农场共开垦荒地近百万亩,农、林、牧、副、渔五业大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大杨树农场管理局东方红农场,是一个场小志气大,人少贡献多的先进单位。去冬,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里,全场职工掘冰雪、刨冻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成长达14华里的引水灌渠。现在,铁路两侧广阔的田野里,麦苗茁壮,一片油绿,春风徐来,绿波荡漾,又将是一个喜人的丰收年景。
嫩林铁路的建成,给居住在深山密林里的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人民带来了革命和生产的高潮。通车那天,兄弟民族的男女老幼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吹奏起口角琴,手舞足蹈地歌唱:“兴安岭青松根连根,毛主席和咱心连心,派来亲人解放军,开山劈岭搭金桥,金桥连着北京城。”过去,这里的群众别说火车,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没听到过,许多人都是过着一人一马一杆枪的游猎生活。如今,这里的群众在党和毛主席的关怀下,都过上了以农为主的幸福生活。密林深处的库玛尔鄂伦春族生产队,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穷村,随着嫩林线通车和林区建设的发展,这里已成为有5000人口的山区新镇。发电站、学校、政治夜校、合作医疗站、供销社,越办越红火,不少社员家里有了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手表等生活用品。莫力达斡尔族自治旗红彦公社立新生产队,过去2000亩土地全靠人畜耕种。如今,火车运来化肥、农业机械。几年来,耕地面积翻了四番,粮食总产量由1968年的45万斤,提高到126万斤。这个贫穷落后的生产队,一跃成为大兴安岭地区的先进典型。
火车在飞奔,大兴岭林区在一日千里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