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的天堂家园
  查看图片
刘书卷
1924 ~ 2008
  陈永康
1933 ~ 2009
 
到访:26486  墓地祭奠:105   留言:9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无父何怙
刘平  2009/7/24 10:43:00  浏览:1756

我的父亲,一位亲历了淮海、渡江和剿匪战役血与火考验的老军人,在淮海战役胜利60年后的公元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九日14时50分,走完了他84年辉煌而又平凡的人生.。

因特殊原因,我未能在父亲弥留之际守候在他的病榻前,心中的哀思已无语言表。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回到他与母亲合居的房间,面对瘫痪在床,形只影单的母亲,我无法向她表明父亲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只待时间的流逝来减缓心中的哀痛。

在回岳池老家的车上,望着车窗外那寒风中飞舞的落叶,想着生命的短暂与易逝,心中涌起许多感慨。一个平凡的生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没有悼词,也不会留下任何文字记载的生平,他会成为年节时的一个牌位,只有亲人朋友才知道他的行状;对他的概括只一个词:好人。但他会成为我实实在在的回忆和心痛,在每一个月圆之夜。

习中文的舅舅给我的父亲写了一幅挽联,“军人气节勤政清廉劬劳一生为人民,慈父情怀宅心仁厚明清书香传家风,一个横批:无父何怙”。这是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这种感情也是人类最纯朴的感情。父母不仅给予我们生命,供给我们衣食,也是我们精神的依靠。但我们对父母又了解多少呢?特别是对于他们的精神生活的了解。因迫于生计无法长留在父母身边,晚年的父母是极度的孤独的。培根说过:“父母的快乐、忧伤与恐惧都是不会向子女显露的,他们不会说出自己的快乐,也不能吐露忧伤和恐惧。子女让他们的辛勤劳动变得甜蜜,但也使他们的不幸更加糟糕;子女让他们对生活愈加关爱,也让他们更加忽视死亡的威胁。”人生最苦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只有为人父母后才知父母心,常回家看看吧。

然而,现实的生存压力,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常回家看看,心中无憾呢?

附:

蓼莪

——《诗经·小雅》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榖,我独不卒!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