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纪念记者刘衡
  查看图片
刘衡
1921-12-22 ~ 2009-02-07
 
到访:151563  祭奠留言:797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追忆刘衡:大山的温柔 (weihui)
weihui  2009/3/15 10:17:00  浏览:1125

追忆刘衡:大山的温柔

作者:weihui的博客 提交日期:2009-3-1 19:18:00

刘衡大姐:我是前几天知道的消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衡于2月7日因病去世。那天,我正与两个朋友吃饭,喝了不多的酒,已经醉得想哭。

   今天,在路上遇到孔德平老师,说起你,两个人感叹一番,却又相对无言。德平老师说:“她是个好人啊!”然后,我一个人回家打开电脑,找到你在网上的纪念馆,看着你微笑的照片,让自己的眼泪奔涌。

   网上纪念馆有成百上千人的哀思,你的子女泣告:“根据母亲生前遗愿,丧事从简,遗体捐献。”刘衡大姐,让我献一束花吧,我选了火红的玫瑰和白色的满天星,红得热情,像你。白得纯洁,像你。

   与您的交流缘于德平老师。那是2006年,我做潍坊日报读书版的编辑,一天,德平老师拿了您的一本书《我的采写故事》给我看,希望我写一篇书评。那时,德平老师已经退休,我们称他为“孔老”。您是孔老的先父--诗人孔孚的朋友。翻开你的书,扉页上写着:“德平小友指教”。那年你85岁,我36岁,我们之间的距离是从“小友”到“孔老”,从潍坊到北京,从一个小报纸的编辑到中国新闻界的前辈,我们之间的距离是半个世纪。50多年前你写的通讯《妈妈教我放鸭子》在新闻学的教科书里。

   书评见报后寄一份样报给你,几天后就收到了你的电子邮件,表达了你的赞赏和感谢,还把你与孔孚交往的故事寄给了我。你谦逊平和的作风让我感动。

   “刘衡,原名胡宗瑜,女,1921年生于湖北,在国民党统治区读书一直到大学二年级,1939年入党,1941年进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当过宣传干事、文协秘书、报社编辑、师范教员,1945年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在延安解放日报社、新华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当编辑记者,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8年改正,恢复记者工作,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这样一份简历让人动容,却也很难体会你一生的坎坷。“历尽劫波存本色,平生爱好是天然”,这是你书中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就从这句话试着去理解你,我知道,这必定也是你喜欢的一句话。

   忘了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叫你“大姐”。我们没有见过面,没有打过电话,除了那个书评,我们甚至没有所谓“业务”上的往来,可是在我的电子邮箱里,留着您的十几个邮件,发件人“lh5789"。有节日的祝福,有对历史问题的观点,有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有你推荐的文章和书,甚至还有“哪些食品有毒”之类这些生活上该注意的问题。我知道,您74岁开始学电脑,数年来敲出许多好文章,还在网上开设了自己的网页。后来又知道,电脑已成为您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后来您生活不能自理,仍然通过电脑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我一直不觉得我是在与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交流,2008年春节,你送我的电子贺卡是十朵怒放的玫瑰花,当每朵花在电脑屏幕上开放的时候,会有一个祝福。那么美丽的花,永远绽放在我的心里。

   似乎跟您讲过我对生活的一些迷惑,但过后有些惭愧。一个平凡女子遇到一些平常的事情,这种情绪的喜忧拿到一个历尽坎坷的老人面前去说,自己都感觉不值一提。我的邮箱里您的最近的一封邮件是2008年11月29日写的,题目是“惜福知足”,内容却是一个山村无奈的生活状况。去年9月的时候,您给我发过来一个邮件,并留言说:“这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幻灯片,歌舞升平中还有这么多艰辛和贫困,还有那么些贫困无助的人。”您的目光总是越过“小我”,落在这片土地最需要关注的角落。这就是你。“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热泪,因为我们爱得深沉。”这就是你。

   《南方周末》做了一个专版来纪念您,我看了。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陆超琪说:“刘衡给我们留下做一个真正人的榜样:为了真理、正义,精神和肉体折磨也罢,以活埋、饥饿为威胁也罢,决不承认自己犯了所谓反党反人民的右派错误!这不但在人民日报历史上是少有的,就是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李仁臣说:“她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刚直不阿的精神,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良知”。人民日报原记者部主任林钢说:“在我心里,刘衡大姐是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是一个真正讲真话的人”。

   在众人面前,您是一座山,坚定巍峨,铮铮铁骨。您是直立行走的水,化作了奔腾的瀑布。可是大姐,我见过大山的温柔,我体会过瀑布的温暖。

   刘衡大姐,安息!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