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的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刘衡在2月7日永远地睡去了。她生前写下自状诗:“我生命的长河要流,一泻而成瀑布。”眼下,她带着一个时代的印迹奔流而去,她经历的一切欢愉和苦难都化为浪花,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留下特有的痕迹。
刘衡,原名胡宗瑜,1921年出生在湖北一个败落的官宦之家。父亲胡复是爱国者,追随二哥胡廷翼参加了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受父辈影响,刘衡从小关心国家命运,希望祖国打碎封建制度的枷锁,走向繁荣昌盛。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刘衡从此颠沛流离,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正在高中读书、不满18岁的刘衡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当年秋,她考入设在陕西城固县的西北大学物理系。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刘衡奉命进入陕甘宁边区,先后当过地委宣传干事、《关中报》编辑和师范学校教员。1945年夏,她的长篇通讯《和荒旱作战的雷庄村》在延安《解放日报》全文发表,引起人们注意,刘衡随即调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党报女编辑之一。
内战全面爆发后,刘衡随军转战太行和晋察冀,于1948年到西柏坡采访,从此成为专职记者,那时的党报女记者同样屈指可数。1951年,她调入人民日报,主要采访地方新闻。
上大学,刘衡的专业是物理学,然而她的文笔别具一格,清新流畅,有着鲜明的女性特点。初进城的几年中,她生了3个孩子,动笔少了。从1954年起,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的刘衡焕发了工作活力,短短几年中采写了大量新闻。谁能料想,1957年的“反右”使刘衡的记者生涯戛然而止,她被错划为“右派”,从此经受了20年之久的苦难。最令人惊叹的是,刘衡在20年的屈辱生活中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始终认定这是一场错案。
1978年12月,刘衡的错案得到改正,57岁的她又一次焕发了不可遏止的采写激情。她跑得很多,写得也多,佳作迭出,被纷纷选入新闻采访教材。《妈妈教我放鸭子》更是传诵一时,它经得起时光淘洗,注定在新闻史上熠熠生辉。
生活变了,鲜花和微笑来到了刘衡身边。她在1981年被选为人民日报好党员,来年成为中央直属机关先进工作者,1983年当选为全国妇联第5届执行委员,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称号。
所有一切都促使刘衡对人生做更加深入的思考,使她对生活更加热爱。上世纪90年代,她因骨质疏松多次骨折,行走逐渐艰难,乃下定决心,在74岁学习操作电脑。从此,电脑成为她最亲密的伙伴,她在网络间畅游,用电脑梳理自己的一生,着手撰写长篇回忆录。终于,她抢在时间前面,在今年元旦前完成了著述。1月9日傍晚,她把我叫到身边,吃力地在扉页上签名,把书递到我手上。
按着刘衡的心愿,她还要写、还要说。1月10日深夜,她用足力气和记者部老主任林钢在电话中交谈。几句话以后,话筒从她手中掉了下来,从此她永远休息了。
她的话音消失了,而人们对这位新闻记者的评论和叙述,那才刚刚开始。